培训资源搜索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讲师文章 » 管理技能 » 正文

管理故事:鸿门宴的思考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7-09-19  浏览次数:236
核心提示:鸿门宴的故事脍炙人口,具体情节就不必多说了,但有一点似乎仍然值得今天思考,即如何评价项羽放走刘邦的得失?在鸿门宴上,项羽
 鸿门宴的故事脍炙人口,具体情节就不必多说了,但有一点似乎仍然值得今天思考,即如何评价项羽放走刘邦的得失?在鸿门宴上,项羽要杀掉刘邦,可以说易如反掌。然而,项羽始终未能下定这个决心,而且对范增的提醒不予理睬,最终放了刘邦一条生路。两千年来,人们几乎都认为,项羽的这种“不忍人之心”害了自己,而很少考虑放弃“不忍人之心”对于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。
  人们说到项羽,往往不屑一顾,因为他毕竟是一个“失败者”。即便赞扬他,也往往只是看到他“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”(太史公语)。包括历代赞美项羽的诗文,都是突出他的英雄气概,如李清照“生为人杰,死为鬼雄”的绝句,几乎没有人赞颂他的一念之仁。相反,后人往往感到惋惜,在灭秦之初,刘邦已经成了可任项羽宰割的刀下鱼肉,大好时机,就被项羽这样白白放过了。正是项羽的一念之仁,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后患。于是,鸿门宴的故事等于在逻辑上警告后人:千万不要学项羽的仁慈,“不可沽名学霸王”。
  这种对鸿门宴的解读和认知会在道德观念上产生深远的影响。当人们指斥项羽时,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内心那种“异于禽兽者几希”的恻隐之心,处世准则就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计算。人类就是这样回归丛林状态的。于是,从放弃仁慈出发,守信也就成为累赘。刘邦那种不讲信义的“斗智不斗力”,在刀兵相见的战场上明显占据优势。君不见,相约以鸿沟为楚汉疆界的谈判明明达成了协议,但刘邦即刻出尔反尔,守信回撤的项羽吃了大亏。
  当人类不再仁慈、不再守信时,多数人并不是心安理得的。为了给自己找出良心解脱的理由,不少人就刻意把仁义分为两类,一类叫做“妇人之仁”,在更为高尚的理由之下完全可以抛弃。
 
 
[ 讲师文章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讲师文章
点击排行

新手指南
会员服务
机构服务
帮助中心
关注我们
手机网站: m.pxzys.com

0792-8198528

周一至周五 8:00-18:00
(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)

24小时在线客服